首页 / 魅力上高 / 县情概况 / 历史概况

历史概况

时间: 2023-10-19 09:35 来源:
【打印】 【字体:

【政区沿革】

春秋战国时,上高境域先后属吴、越、楚三国。

秦朝,上高属九江郡。

汉代,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建成县(含今高安、上高、宜丰、万载及樟树市一部分),时为建成县地,属豫章郡。新王莽时(9-23年)改建成为多聚县,属九江郡;东汉光武中仍改为建成县,属豫章郡。

东汉中平间(184-189年),因汝南上蔡(今河南省境内)民徙居建成县,析建成县置上蔡县,隶属豫章郡。这是上高立县之始。

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,因上蔡人怀念故土,改上蔡县为望蔡县,属豫章郡。

南北朝梁(502-556年),望蔡县属豫章王国。

隋朝开皇九年(589年),废望蔡县并入建成县,属洪州。大业初(605年)洪州复改豫章郡,仍属豫章郡。

唐朝武德五年(622年)复立望蔡县,属靖州;七年(624年)属米州;同年改筠州;八年(625年)再废望蔡县,省入高安县,隶属洪州。中和元年到五年(881-884年),镇南节度使钟传以故望蔡居高安上游置上高镇,此上高得名之始。

五代十国时,南唐昇元中(937-942年)废上高镇,改设上高场。南唐保大十年(952年)升场为县,始名上高县,属筠州。

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,划上高县义钧、宣风二乡之半入宜丰县。南宋宝庆元年(1225年),隶属瑞州。

元朝元贞元年(1295年)属瑞州路。

明朝洪武二年(1369年),瑞州路改瑞州府,上高属瑞州府。

清,沿袭明制,隶属未变。

民国3年(1914年),江西省分为四道,上高县属庐陵道。民国15年(1926年)废道,上高直属于省。民国21年(1932年),省下设行政区,上高隶属第八行政区。民国24年(1935年),上高属第二行政区。

1949年7月14日,上高县属袁州专区;1952年9月属南昌专区;1958年12月属宜春专区;1968年2月属宜春地区;2000年8月,宜春撤地设市,上高属宜春市。

上高自建县后,县域范围多次变动:东汉中平间(184-189)上蔡县始建时,大至相当于现在上高、高安、宜丰、万载4县市之地;三国时黄武中(222-229)分上蔡县一部分,增置宜丰、阳乐2县;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,划上高县义钧、宣风2乡的一半归宜丰县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上高境域也有一些调整:1956年3月,官桥区塘下乡的邓坑村19户、69人、312.53亩耕地划归宜丰县棠浦区管辖;8月,高安县杨墟区梨塘乡岭背、流塘两村68户、302人、1192.22亩耕地划入官桥区泗溪乡管辖;1960年2月,原属宜春专署管辖的蒙山林场划归上高管辖,原由新余县划归蒙山林场的大窝里乡、鸭溪乡、小步乡(共计1199户、4249人、9973亩耕地)和分宜县的高岚、铜锣坑等地随之改属上高管辖;1966年,高岚、铜锣坑(当时更名高岚分场)仍划回分宜县管辖;1961年,泗溪公社曾家大队地处锦江南岸的冯家、上坪、下坪、麻埠、大港5个村民小组划归高安县管辖;1962年冬,神山水库周围的原属宜丰县英塘公社管辖的刘丰、笔丰两村41户、1901亩耕地,划归水口公社(现野市乡)管辖;1964年7月,宜春县寨下区社溪公社的石造村92户、535人,482.62亩耕地划归田心公社管辖;1968年11月,宜丰县蓼市集镇和火溪、檀溪、荷塘3个大队划归徐家渡公社管辖,同时徐家渡公社石陂大队划归宜丰县蓼市公社管辖。

【历史述要】

山川毓秀  上高山川毓秀,地阜物丰。末山秀丽,蒙山雄伟,此二山不仅是演武习文之所,也是养性修行之地。唐初佛教兴盛之际,蒙末二山曾建有较大寺庙。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都有名僧在此卓锡。坐落于末山之阴的九峰森林公园,是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。“山有九峰最盛”,其天竺、芙蓉、云末、峨嵋、清流、翠霞、苍玉、白云、香炉9座山峰罗列森严,如辕门戈戟;山山有水、古木千嶂、树翠草珠;石大小不一,五色染出,或伏或倚。历代文人名宦,多有登游吟咏之作。早在唐初,著名禅尼了然在近千米的峨嵋峰下建立道场,聚集法徒500余人。唐昭宗年间(885年),南平王钟传捐故宅建“崇福禅林寺”于九峰山中,延请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弟子普满禅师开山,后经历代名僧卓锡、修葺传播佛经,僧徒云集,曹洞宗风蔚然盛行。蒙山因“峭壁横险,厥材千寻,常有白云青霭蒙蔽其上”而得名。众多山岭簇拥主峰白云峰,“势雄千仞,沟壑险,怪石参错,林青水秀”。“蒙岭晴云”“蒙顶积雪”,皆为奇观。唐初高僧道明禅师,在蒙山脚下的善塘村开山建“圣济寺”,经历代修葺扩建,寺庙雄伟壮观。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为此寺亲自书写“佛自西域来似大冶洪炉是铁皆堪铸,僧往东蒙去如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”的对联,气魄非凡。加上清嘉庆皇帝钦赐的“圣济梵刹”“唐朝佛国”碑刻,显得山门更加壮观。清时,前来朝拜者甚多,最盛时近千人。县城东北的镜山,山势陡峭,林木葱郁,是名震中外“上高会战”的核心阵地。中国军队在此浴血拼杀日本侵略者。镜山方圆数十里的山头,万木枯焦、遍地血染。中国的抗日将士和民众用血肉之躯筑成铜墙铁壁,打败了日本侵略者,确保寸土未失。“上高会战”被誉为“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”。如今,镜山成为上高最亮丽的风景名胜景点。1985年在此建立的电视差转台发射铁塔耸入云端,为镜山增色添辉。1991年重建的“抗日阵亡将士陵园”,被定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199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和中国传统节日,前来参观和瞻仰者络绎不绝。镜山脚下占地2万平方米的镜山广场,是市民休闲、娱乐、健身的理想之地。登高放眼,敖峰叠翠,铁塔耸云,陵园庄穆,广场开阔,城郭林野,倩影绰绰,锦江似练,风景如画。

物产丰富  上高物产丰富,历来客商云集,购销活跃。民国时期,稻谷、夏布、苎麻、黄豆等为市场上的大宗销外商品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上高商业逐渐发展。外贸出口,1949年前主要是夏布。1949年后,出口商品有大米、生猪、布匹、水磨石、精干麻、麻球、绿茶、生姜片、薄荷油、百合干、枳壳、珍珠、蜂蜜等33个品种。1985年出口额1362万元。

1986年后,上高县的水稻生产坚持向高产、优质、多品种(组合)发展,大力推广优质杂交品种,粮食产量稳步上升,被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列为商品粮基地县之一。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,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。经济作物迅猛发展,其中苎麻、蔬菜、瓜果成为主导产业。上高苎麻品质好、面积大,是全国优质麻产区之一。上高还盛产生姜、紫皮大蒜、辣椒,是全国著名的“三辣之乡”。

生猪生产实现由散户小规模、粗放型饲养到大户大规模、集约型饲养转变,生猪人均饲养量、人均出栏数、人均占有肉量,位居全省前列,被农业部和省政府列为发展瘦肉型猪基地县之一。2005年,全县生猪年饲养量达96万头,出栏66.3万头,存栏29.7万头。此外,肉用牛、羊、鸡、鸭、鹅等畜禽业发展也很快。

随着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,水库的综合开发利用,养殖水面逐年扩大,产量逐年增长。2005年,全县养殖水面60067亩,养殖产量22599万吨。全县农业总产值87890万元,比1985年增长455.9%。

人才辈出  上高人才辈出。据旧县志记载,自唐至清,中进士48人、举人125人。唐代诗人任涛为“咸通十哲”之一;钟传据九峰之险,镇抚江南而封南平王;明朝王纲先后担任监察御史、右布政使等职,历任四朝,执法如山,政绩斐然;清郑秉恬钦点榜眼,为官清廉,诗文俱佳,尤擅书法;李祖陶博览群史,学识渊博,著诗、文、评论298卷,名盛一时;晚清外事活动家黄懋材,奉命察看三藏五印,历时两年,行程五万,搜集大量资料,著有《得一斋杂著四种》,当时被誉为“讲边事者不可少之书”。民国初期,晏旭升所画水墨葡萄,享誉江南;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朱用光、胡绍祖、傅学祥等革命先烈,为上高一代精英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上高更是造就了大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人才。

民风淳朴  上高人民具有反压迫、反剥削、反侵略的斗争精神和革命传统。明末,南江卢锦三率万余棚民揭竿起义,转战上高、万载、宜丰等地。清咸丰年间,太平军进军上高县城,严绍为太平军出谋献策,攻破县城,继占瑞州、临江,并率全家参加太平军,被委以“三县总制”之职,屡建奇功。1926年,北伐军在斜口与北洋军激战,民众自动组织担架队和运输队,为北伐军送子弹、抬伤员,并拿起梭镖、大刀与北伐军共同战斗。1927年,朱用光首建中共上高支部,组织农民协会,打土豪、斗劣绅,革命运动轰轰烈烈。此后,上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。1930年,红四军途经上高,宣传革命形势和人民翻身作主的道理,所到之处,全县人民热烈欢迎,400多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,少将汪祖美就是其中之一。1941年“上高会战”,毙伤日军1.5万余人,中国军队大胜。在这次会战中,上高3万多民众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,为抗日军队当向导、运军粮、送弹药、救伤员,与抗日军队并肩作战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、对越自卫反击,上高人民献出了许多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。